tp官方下载链接

tp官方下载链接

你的位置:tp官方下载链接 > tp官方下载链接 >

tp官方下载安卓最新版2025 创业者人格特质的内涵及其对创业产出的影响研究进展探析

点击次数:184 发布日期:2025-05-14
一、 引 言

具备独特的人格特质是创业者这一群体的核心特征,已成为创业领域关键研究问题(Miller,2015)。创业者作为发现、评价和利用创业机会的主体(Shane和Venkataraman,2000),其人格特质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ingredients),与创业过程及创业产出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Young和Kim,2015)。成功的创业者并不一定在于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完成他人能看见但并不能做到的事情所需的意志、决心和素质等特质(Kirzner,2009)。

自研究者提出创业特质论之后便受到质疑。创业者人格特质到底存在哪些维度、其与非创业者(特别是管理者)人格特质是否存在本质区别、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是否存在显著影响等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Baum和Locke,2004)。这种争论的存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并探寻背后的机理。随着一系列元分析研究的展开(Zhao和Seibert,2006;Rauch和Frese,2007;Zhao等,2010),这一争议才逐渐变成共识,即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活动的确存在影响,研究也发现这种作用可能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他变量(中介变量)间接产生作用(Lee和Tsang,2001),并受到企业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等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从不同视角来揭示创业者人格特质的间接作用成为现有研究的焦点。Omorede等(2015)的研究也证实了相关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其对发表创业文献比较集中的几个期刊,如JBV、ETP、JSBM、SBE、JDE、IEMJ等①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两个明显的趋势,即在20世纪90年代初该领域的研究数量快速增长,而后进入低谷,在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又快速增长。

创业者作为创业活动的实践者,成功创建新企业的过程及一系列行为需要从心理学视角加以探讨(Rauch和Frese,2000),其人格特质领域研究不应当被抛弃。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这一创业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分析创业者人格特质的内涵,特别是不同维度的划分及其概念解析。同时,本研究还关注了创业特质论的核心议题,即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的影响,并总结研究脉络,以期深入揭示创业特质论及其对创业活动的作用,并基于现有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① 其中JBV: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ETP: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SBM: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SBE:Small Business Economics;JDE: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IEM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二、 创业者人格特质的内涵及维度划分

创业者人格特质来自于心理学家对个体人格特质的研究。作为一种复杂的、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和生理结构(Nicolaou和Shane,2009),人格特质用来揭示个体的行为规律以及为什么不同个体对同一现象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将对个人的经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Llewellyn和Wilson,2003)。学术界对人格特质的概念并未形成共识,目前较为认同的观点将其看作一种独特的个人特征,反映个体如何在观察、行动和感知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行为模式(Brandstätter,2011)。创业者人格特质关注的则是创业者这一特殊群体所具备的共性人格特质。

针对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维度划分,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加以关注,可分为两类(Leutner等,2014)。第一类为Costa和McCrae(1992)提出的大五维度模型(big five model)。该部分研究较为聚焦,关注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严谨性、经验开放性等人格特质对创业者机会识别与评价、新企业成长等的影响;第二类考虑了创业活动的具体特征,强调创业者这一群体所拥有的人格特质。该部分研究较为分散,不同学者根据各自研究目的提出相应的特质维度。

Costa和McCrae(1992)的大五维度模型是目前广受认可的维度划分,包括外向性(extro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宜人性(agreeableness)、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等。其中外向性反映的是个体乐于与他人相处而不是独自待着,且高外向性的个体在行为中表现出外向、合群以及乐观等特征;神经质反映的是个体缺乏积极的心理调整和稳定的情绪,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和低落;宜人性反映出合作倾向,信任和关怀他人,和善、开朗和温柔可爱,这种类型的个体易相处和得到他人喜爱;严谨性反映个体倾向于遵守规则与规矩,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和有序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是可靠而努力的;经验开放性反映个体倾向自由,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常常是智慧的并且有非常规思维(Llewellyn和Wilson,2003;Zhao等,2010)。大五维度模型系统总结了人格特质具备的维度,后续的大量研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不同维度在个体职业选择、团队合作、工作绩效以及创业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如Gupta和Muita,2012;Fang等,2015)。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尽管大五维度模型较全面地刻画人格特质的内涵,但其并不是针对创业问题提出的,即创业者人格特质与一般个体的人格特质不能等同看待,应针对创业活动特征,关注那些能明显影响创业的人格特质维度,如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风险承担(risk taking)和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Keh等,2002)。成就需求特质目前受到较多关注(Young和Kim,2015),反映出创业者完成有挑战性目标和追求成功的强烈欲望,不轻易满足于已有成就,其与企业成长积极相关(Lee和Tsang,2001)。风险承担反映个体愿意冒险、乐意从事有风险的行为(Das和Teng,1997),其被认为是创业者特质的核心维度。因为创业活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Shan等,2014;单标安等,2015),那些风险倾向高的个体更可能成功识别、评价和利用机会(Keh等,2002)。心理控制源指个体对事件结果的预期,即事件的发生是否在可控制或可理解范围内,反映个人感知到的能力对所面临事件的影响,分为内控性和外控性两方面。

Lee和Tsang(2001)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管理研究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的研究关注创业者四种人格特质,即成就需求、内控性、自力更生(self-reliance)和外向性。自力更生反映个体不依靠他人帮助,自己做事情与决策的倾向(Lee和Tsang,2001);外向性反映个体乐于与他人相处而不是独自待着,高绩效的创业者展现出外向性,倾向在企业内、外部维持大范围的复杂网络关系(Morrison,2002),更频繁地与商业伙伴交流(van Praag等,2004)。另有一些学者从创新性、自力更生、乐观、自信、模糊容忍等维度来分析创业者人格特质(Boyd和Vozikis,1994;Das和Teng,1997;Young和Kim,2015)。

自五维度特质提出后,其与第二类的具体特质维度间的关系便成为热点问题。特质论研究的著名学者McCrae等(1993)、Paunonen和Jackson(1996)等都认为五维度特质是人格特质研究的最基本分析框架,目前绝大多数的具体特质都可以划归到五维度特质中,如成就需求可以划归到尽责性维度,创新性可以划归到经验开放性维度,乐观和自力更生特质可以划归到外向性维度,自信特质可以划归到神经质维度等。然而,他们的研究也发现风险承担这一特质与五维度特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Zhao和Seibert(2006)、Zhao等(2010)认为风险承担能很好地与创业活动的特征相匹配,在该维度上能够显著地与非创业者加以区分,故将其看作是独立于五维度外的第六个特质。最终本研究根据Zhao和Seibert(2006)等研究对已有维度进行总结(参见表1)。

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的差异。Das和Teng(1997)提出相关实证研究中有必要对二者样本加以严格区分,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一致。研究发现,相比于非创业者,创业者具有更高的成就需求(Begley和Boyd,1987;Stewart和Roth,2007),更愿意去承担风险,tp钱包官方安装下载而非创业者(管理者和投资者)则更倾向风险规避(Cuervo, tp官网下载2005)。关于创业者与管理者人格特质的差异,Zhao和Seibert(2006)通过元分析发现,创业者的严谨性与经验开放性要明显强于管理者,神经质、宜人性则相对较弱,而外向性并没有显著差异。Van Praag等(2004)对比分析创业者与管理者发现,创业者经营自己的企业与管理者从事的任务活动完全不同,其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个人绩效所带来的成就感也远高于管理者。在创新性方面,创业者是组织的创造者,发现并创造新机会,也是组织创新的驱动力量,表现为自我雇佣,而一般管理者则注重管理与协调资源、按照约定来管理组织,创新性更弱(Cuervo,2005)。在自主性方面,创业者的行为体现出自我依赖和自我导向,愿意接受风险、有能力领导并打破组织的已有行为惯例,而一般管理者往往会受组织结构与程序的制约,缺乏自主性(Cuervo,2005;Zhao和Seibert,2006)。

三、 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的影响研究进展

目前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为探讨创业者人格特质的内涵及维度划分,其二关注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活动产生哪些影响。在Costa和McCrae(1992)提出大五维度模型这一基础维度划分后,学者们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个体创业意向、机会识别与利用、新企业创建与成长、绩效等创业产出(entrepreneurial outcomes)的作用(Begley和Boyd,1987;Cuervo,2005;Zhao和Seibert,2006;Stewart和Roth,2007;Altinay等,2012)。尽管自创业特质论被提出后就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随后产生争论并引发学者进行深度反思,相关研究也经历着由分析直接影响到从不同视角探讨间接影响的复杂发展历程。

(一)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的直接影响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直接作用,其中创业者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创业意向受到关注最多(Omorede等,2015)。创业意向反映个体成为创业者的意向,被认为是从事创业行为的动因(Zhao等,2010),而人格特质则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关键前因变量。如尽责性特质使得创业者努力工作并设立目标,从而对创业活动充满想象和渴望;创业活动面临种种挑战,需要非常规的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经验开放性特质使个体更具创造性,更乐意去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存在较大的风险是创业活动的显著特征,而风险承担特质使得其更乐意从事这种风险性行为,从而提高其创业意向(Boyd和Vozikis,1994;Crant,1996;Zhao等,2010)。

还有较多研究关注创业者人格特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如Begley和Boyd(1987)关注成就需求、风险承担及不确定性容忍度等特质对绩效的影响;Boone和Brabander(1993)关注内控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Lee和Tsang(2001)关注成就需求、内控性、自力更生等特质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少量研究关注人格特质对机会开发及新企业创建的影响,如Crant(1996)的研究揭示了创业者先动性特质与机会开发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具备先动性有利于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同时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得更加坚韧;Shane和Nicolaou(2015)基于美国地区样本的实证分析提出个体的创造性特质积极影响机会识别及新企业的创建。

从研究结论来看,多数学者认为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各产出间存在积极的关系,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各创业产出的影响较弱或不存在直接作用(Boyd和Vozikis,1994;Das和Teng,1997;Zhao和Seibert,2006)。如Begley和Boyd(1987)发现模糊容忍度与财务绩效不存在关系;Lee和Tsang(2001)的研究发现创业者人格特质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较弱;Ciavarella等(2004)基于大五维度的研究发现,宜人性特质积极影响新企业的长期生存,外向性、严谨性和神经质特质与新企业长期生存不存在相关性,而经验开放性则消极影响新企业长期生存;Das和Teng(1997)发现多数研究指出创业者会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倾向性,更乐于去发现并开发机会,而部分学者认为风险倾向性并不能解释他们的创业结果。因此,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是否存在直接影响这一问题开始引起学者反思。

(二)对相关研究的反思

由于创业者人格特质研究相关观点存在不一致,导致学者们开始反思。代表性学者如Boyd和Vozikis(1994)在其研究中指出创业反映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状态,而特质研究强调了个体先天性的、稳定的人格特质的作用,并没有从过程导向来分析创业活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特质作用的差异性。有部分学者也质疑成就需求、心理控制源、风险倾向等研究较多的特质并没有被证明是创业者所独有,其他成功的管理者也可能具备这些特质(Gartner,1988;Low和MacMillan,1988)。同时,人格特质也没有被证明是创业产出的可靠预测指标(Gartner,1988),无法解释一些关键的创业现象(Keh等,2002),如Low和MacMillan(1988)认为风险倾向特质决定了创业者承担风险的倾向与意愿,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创业者因而愿意去创业。总结来看,这些反思性研究观点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一些学者认为已有研究得出矛盾的结论是因为对创业者与管理者人格特质没有加以严格区分。如Das和Teng(1997)发现较多研究未将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进行区分,多数样本来自于管理者而非创业者,从而使得结论存在差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不存在影响。人格特质属于个体层面的概念,而创业者与管理者的人格特质又存在一定的差异(Zhao和Seibert,2006)。因而,在进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借鉴组织层面的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必须针对创业者而非管理者。

(2)创业者人格特质维度划分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学者认为,先前的研究集中于某些人格特质维度,包括成就需求、控制源等,对这些特质的研究显示他们并不一定适合实证分析(如Das和Teng,1997;Baum和Locke,2004)。如Baum和Locke(2004)认为已有特质维度的划分可能并不合理,应当转向并找到其他对创业产出影响更大的关键维度,随后他们提出工作激情和坚韧性两个特质维度并通过实证证实了这两个特质对创业产出的积极作用。关于大五维度,Zhao等(2010)通过系统的元分析发现除宜人性这一维度外,其他四个维度均对新企业创建与成功产生积极影响。这也给大五特质在创业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

(3)忽略了中介变量及情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创业者人格特质可能并不是直接影响新企业绩效或其他产出变量,而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间接产生作用,包括个体特征和组织因素(Brandstätter,2011;Zhao等,2010)。如Deshpandé等(2016)提出战略导向(顾客导向、成本导向和技术导向)这一中介变量,Baum和Locke(2004)提出沟通愿景、成长目标和自我效能感三个中介变量,Gupta和Muita(2012)提出运营战略和工作满意度两个变量。另外,也有学者指出创业者先前经验、环境动态性、企业发展阶段等情境因素也会对二者的关系产生影响(Karimi等,2015;Vantilborgh等,2015;Llewellyn和Wilson,2003;van Praag等,2004)。

https://www.bltpie.com

(三)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产生的间接影响

如前所述,元分析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创业者特质对创业产出的作用(Rauch和Frese,2007;Zhao和Seibert,2006;Zhao等,2010),显示出这一心理变量在创业行为分析中的重要性(Baron,2004;Baum和Locke,2004;Foo等,2009)。然而,与传统研究关注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直接影响所不同,近年来研究者开始转向一些中介变量,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解释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的间接作用(Baum和Locke,2004;Altinay等,2012;Espíritu-Olmos和Sastre-Castillo,2015),即试图从不同视角来回答创业者人格特质为什么会对创业产出产生影响,而不是能否产生影响的问题。

(1)行动理论视角。行动理论视角提出先天性的人格特质并不是影响创业产出的直接因素,强调了后天行动因素的关键作用。根据行动理论,创业者所具备的特质会影响其后续一系列的创业行为,进而影响创业结果(Fay和Frese,2001),个体的积极行动表现出自我启动(self-stating)、长期的主动性(long-term proactively)以及面临困难或障碍时的坚持(persistent)三个方面特征(Fay和Frese,2001),并且创业者在机会开发和管理新企业的过程中须具备这三方面才更可能获得成功。

从该研究视角来看,对于创业者而言,具备了创造性、风险承担性或外向性等特质并不代表着一定能成功创业或在创业产出方面表现更好,更为关键的是必须积极采取一系列行动,如开发创业网络、制定创业战略、积极搜寻信息和学习等(如Frese,2009)。Pittino等(2016)发现内控性和模糊容忍度特质积极影响创业者从事冒险性行为,并能捕捉更多创业机会。Frese(2009)曾提炼出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表现出积极行动的具体特征,包括积极的目标和愿景、创业导向、积极的任务战略和行动计划、积极的社会网络战略、对失败行为的积极反馈以及积极学习。积极行动是影响新企业创建及成长的关键,具备较高成就需求、内控性、创新性或大五特质的创业者往往行动积极,通过形成明确的目标和愿景、行动计划、建立社会网络,在失败中学习并坚持目标,从而帮助其成功创业。

(2)认知视角。由于创业行为涉及一系列创业决策过程,必然受到个体认知因素的影响,包括自我效能感、过度自信、风险感知等(Wang等,2016;Keh等,2002;Krueger Jr,2003)。创业认知关注的是创业者收集、处理与评价信息偏好的方式及其对创业行为的影响(Krueger Jr,2003),如机会开发(识别、评估与利用)是一系列创业决策的结果,Keh等(2002)提出个体的过度自信、控制幻觉、相信小数据定律等认知变量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个体在这些认知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性,其在对机会进行评估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以及是否倾向于利用该机会等方面都会不同。

因此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这种因人而异的个体认知,使得即便是具备相同人格特质的创业者采取不同的创业决策,导致不同的创业产出(De Carolis和Saparito,2006)。认知视角把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风险感知看作是影响创业行为的关键认知因素,如Boyd和Vozikis(1994)指出,创业者人格特质会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和风险感知,从而作用于创业意向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创业结果;Baum和Locke(2004)的研究发现创业者的工作激情和坚韧性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和沟通愿景,从而带来企业的成长;Wang等(2016)关注大五特质与创业意向间的关系,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另有学者关注了过度自信、控制幻觉等的作用。

(3)战略导向视角。该视角的研究逻辑为“创业者特质——企业战略导向——创业产出”,即认为传统创业特质论更多地关注个体心理因素,而创业产出还受到企业层面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战略导向的作用显著(Deshpandé等,2013)。创业企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灵活采取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和绩效(Pittino等,2016),而创业者个体特征(包括人格特质)是影响战略制定的重要因素(Gudonavičius和Fayomi,2014)。因此,一些学者从战略导向视角来分析创业者人格特质的间接影响。

作为新企业的缔造者与核心领导者,创业者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战略变革与选择。Zainol和Ayadurai(2011)发现创业者内控性、成就需求等特质积极影响企业的创新性、风险承担与前瞻性(创业导向),从而作用于企业绩效。Wang等(2016)认为经验开放性较高的创业者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乐于开发新产品/服务、敢于尝试新技术和方法,勇于进行战略变革而不是采取跟随或模仿战略。Chatterjee和Hambrick(2007)提出自恋特质的领导者更易选择具有冒险性的战略以获得更高的回报。Deshpandé等(2013)发现具备较高成就需求特质的创业者帮助新企业积极运用顾客导向、成本导向和技术导向,以获得更高的绩效。

(4)学习视角。还有一些研究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如Ashraf等(2013)发现不同特质的个体适合于不同的学习风格。创业者应当结合新企业特征和面临的问题,灵活选择适当的学习风格以获得创业的成功。Chen和Yang(2009)指出创造性高的个体乐于钻研并广泛地学习以寻求与竞争者不同的新技术,从而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综合而言,尽管部分学者对创业者人格特质的作用提出质疑,但这丝毫没有动摇相关研究在持续推进,更多的研究开始思考这种结论不一致背后的原因。正如Zhao和Seibert(2006)所说,创业领域学者应该进一步深化人格特质,而不是摒弃它。因此,针对创业者人格特质是否对创业产出产生影响,大量的研究者试图从研究对象的界定、人格特质的维度划分以及中介因素等角度加以揭示。正是这种反思性研究的出现将该领域逐渐与个体层面的行动因素、认知因素,以及企业战略等组织层面因素相结合。这也与创业实践规律相匹配。创业活动的成功与失败并不取决于先天性的个人特质,而是与后天的学习与行动以及企业战略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 结论与展望

创业者人格特质在创业实践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是投资者选择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而相关研究由兴起到争议,再到广受学者深入关注(Omorede等,2005)。因此,对该领域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对存在的争论以及学者们的思考进行总结,有助于后续研究者更好地揭示创业者特质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系统总结创业者人格特质的内涵及维度划分,发现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严谨性、经验开放性和风险承担等是其主要维度。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的影响一直是已有研究关注的焦点。早期研究主要关注直接作用,随着后续研究的展开,相关结论产生了争论,即多数学者指出创业者特质会带来积极影响,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二者并没有显著关系。围绕争论与质疑,学者们从认知视角、行动理论视角、战略导向视角、学习视角等相应的理论视角来加以解释。相关学者的研究与反思将创业者人格特质论与认知论、行动论、学习论等相结合,使得创业理论研究更加贴近实践,并产生越来越多创造性的成果,吸引众多学者不断加入。尽管关于创业者人格特质的作用已逐渐形成共识,但相关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尚需未来加以探索。具体地,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1)创业者人格特质对不同创业产出的影响机理。创业特质论之所以备受质疑,与前期的研究仅仅关注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人格特质的间接效应有关。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创业者人格特质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绩效等产出,而是通过中介变量间接产生作用,如不同人格特质的创业者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Ashraf等,2013),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未来研究应当注重中介变量的挖掘。同时,创业产出体现在多个方面,未来应该深入揭示不同中介变量在创业者人格特质与不同产出间作用的差异性。

(2)创业者人格特质不同维度对创业产出影响的差异性。由于创业者特质是多维度概念,而不同特质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效果不同,影响路径也存在差异。目前的研究仅关注了某个或几个特质(Llewellyn和Wilson,2003),忽略了不同维度间作用的差异性。未来需要深入分析创业者人格特质的不同维度对创业产出作用的差异性,包括作用程度、作用路径等的差异性。

(3)影响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产出关系的情境因素。创业环境、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创业者先前经验、教育背景等情境变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创业者人格特质与创业产出间的关系。如Miller(2015)提出这些情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创业者人格特质产生负面影响,而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因此未来应当探讨这些情境因素的作用,以揭示不同情境下创业者人格特质对创业产出的不同作用。

(4)创业者人格特质的测量体系开发。Llewellyn和Wilson(2003)指出,先前的创业者人格特质研究使用了不可靠的心理测量,难以客观反映个体的人格特质情况。创业者人格特质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特征,其测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目前的测量方式多是自我判断,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创业者人格特质的作用,未来研究可尝试实验研究等方法更客观地进行测量。